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关于对部分烟用香精香料生产企业进行监督检查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0 22:58:08  浏览:8128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对部分烟用香精香料生产企业进行监督检查的通知

国家烟草专卖局


国烟科监[2003] 65号

关于对部分烟用香精香料生产企业进行监督检查的通知




江苏、山东、湖南、江西、河南、四川、贵州、广东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或省级工业公司烟草质检站、烟草物资主管部门,国家烟草质检中心:
  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国烟草总公司2002年第1号通告精神,经研究,决定于9月中下旬由国家局科教司、中国烟草物资公司会同省级局(公司)或省级工业公司的质检、物资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对部分烟用香精香料生产企业进行现场监督检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国家局组成四个检查组,分别赴江苏、山东、湖南、江西、河南、四川、贵州、广东省对部分烟用香精香料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现场管理及销售情况等方面进行现场监督检查(检查组名单及检查地区见附件)。检查组成员和所有参与此项工作的人员均应做到公平公正、廉洁自律并对检查与检测工作全过程保密。
  二、委托国家烟草质检中心和湖南、贵州、广东省烟草质检站承担本次烟用香精香料的质量检测,请提前做好相关技术的保障工作。各检查组应将样品送达指定的质检站。
  三、检查时间为9月12日-26日,具体报到时间和地点由各检查组另行通知。
  四、请有关省级局(公司)或省级工业公司质检及物资部门配合做好有关工作。

  


二00三年九月八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黄石市城区特困居民家庭救助暂行办法

湖北省黄石市人民政府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黄石市城区特困居民家庭救助暂行办法》的通知

大冶市、阳新县,各区人民政府,各厂矿企业、院校,市政府各部门:
《黄石市城区特困居民家庭救助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OO五年一月十八日

黄石市城区特困居民家庭救助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城区特困居民家庭(含城区农村居民家庭)的生活、医疗等方面的困难,特制定本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第二条 城区特困居民家庭救助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救灾救济、城乡优待抚恤的补充。

第二章 救助对象

第三条 患有急性脑中风、慢性肾衰竭(尿毒症)、癌症、重度精神分裂症、严重烧伤等重大疾病需要住院手术治疗,而个人无力负担全部医疗费用的特困居民家庭。
第四条 遭受意外事故、造成特别困难的居民家庭。
第五条 需要救助的其他城区特困居民家庭。

第三章 申请救助办法

第六条 符合申请条件的城区特困居民,原则上向居住地社区(村)居(村)委会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社区(村)居(村)委会在接到申请后,入户调查核实,对符合条件的填写《黄石市城区特困居民家庭救助申报暨审批表》,报街道办事处(乡镇)和区民政局审查、审核,由区民政局报市民政局审批。
申请救助需要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
1、大病救助申请人需提供二级以上医院出具的入院病历、出院小结、正式医疗收费收据等证明材料。
2、生活救助申请人需提供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等证明。

第四章 救助标准、救助资金来源及资金分级负担办法

第七条 城区特困居民家庭救助标准:
1、大病救助,每年每人仅限一次救助,救助标准3000元。
2、城区特困居民生活困难救助,每年每人不超过两次,每次救助标准300元。
第八条 救助资金主要来源为:
1、财政预算资金。依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鄂政办发[2004]37号)精神,市财政按上年度城区低保资金支出总额的8%每年从地方低保预算中安排拨付,各区财政按上年度各区低保资金支出总额的5%每年从区级财政预付中安排拨付。
2、社会捐赠资金。
3、救助基金形成的利息收入。
第九条 市民政局和各区民政局分别建立城区特困居民家庭救助资金专户。被救助对象救助资金按市财政、各区财政6:4的比例分摊。

第五章 监督与监管

第十条 救助工作要做到政策公开、办事程序公开、救助对象公开、救助金额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同时,市、区两级民政部门要建立监督、咨询、举报电话,受理居民的举报、投诉和咨询。
第十一条 救助资金的管理使用,接受市财政局的检查、市审计局的审计。
第十二条 大冶市、阳新县可结合各自实际,参照本办法制定相关办法。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三条 本办法由市民政局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 本办法与省出台的有关政策法规不一致的,按省出台的政策法规执行。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青海省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印章规定》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青海省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印章规定》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



通知
现将《青海省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印章规定》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印章管理,使全省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印章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根据《国务院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印章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青海省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印章的制发和管理工作。

第二章 印章的规格、式样和制发
第三条 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印章一律为圆形。
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的印章,直径五厘米,中央刊国徽,国徽外刊机关名称,自左而右环行,由国务院制发。
第五条 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直属事业单位及省政府设置的议事机构、非常设机构和直接批准的全省性公司,凡副厅级以上单位的印章,直径均为四点五厘米,中央刊五角星,五角星外刊单位名称,自左而右环行,由省人民政府制发。
第六条 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人民政府的印章,直径四点五厘米,中央刊国徽,国徽外刊机关名称,自左而右环行,由省人民政府制发。
第七条 行政公署的印章,直径四点五厘米,中央刊五角星,五角星外刊机关名称,自左而右环行,由省人民政府制发。
第八条 行政委员会的印章,直径四点二厘米,中央刊五角星,五角星外刊机关名称,自左而右环行,由上一级人民政府制发。
第九条 乡、镇人民政府的印章,直径四点二厘米,中央刊五角星,五角星外刊机关名称,自左而右环行,由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制发。
第十条 各级国家行政机关所属部门及企业、事业单位,凡地、厅级单位的印章,直径四点五厘米;县处级或相当于县处级单位的印章,直径四点二厘米;科级或相当于科级单位的印章,直径四点零厘米;股级单位的印章,直径三点八厘米。印章中央一律刊五角星,五角星外刊单位名
称,自左而右环行,或者名称的前段自左而右环行、后段自左而右横行,按照隶属关系和归口管理原则,分别由上一级领导机关和行政主管部门制发。
第十一条 社会团体、私营企业、“三资”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本规定未涉行业的印章,其规格、式样和制发,按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办理,或根据有关规定,由省行政主管部门另行规定制发办法。
第十二条 新刻制的印章,原则上由制发机关负责行文启用。

第三章 印章的名称、文字、字体和质料
第十三条 印章所刊名称,应为本机关法定名称。自治州、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的印章,不冠“青海省”名称。行政公署的印章,冠“青海省”名称。市辖区、镇人民政府的印章和乡人民政府的印章,冠市或县(自治县)的名称。印章所刊名称字数过多、不易刻印清晰时,可以适
当采用规范通用的简称。
第十四条 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和少数民族人口聚居县、乡人民政府的印章,应当并刊汉文和相应的民族文字。民族文字由所在地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主管部门负责核准。
第十五条 印章的印文,汉文使用宋体字和国务院公布实行的简化字;民族文字使用规范的正楷印刷体。
第十六条 印章质料,由制发机关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自行确定。

第四章 专用印章的制发
第十七条 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和各州、地、市人民政府印制文件时使用的套印印章、印模,规格、式样和正式印章等同,由省人民政府制发。
第十八条 副厅级以上单位的钢印,直径最大不得超过四点二厘米,其它单位的钢印,直径最大不得超过四点零厘米,最小不小于三点五厘米,中央均刊五角星,五角星外刊机关名称,自左而右环行,经上级领导机关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自行刻制。
省政府外事办公室钢印的规格、式样和制发办法按国务院国发(1993)21号文件的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其他专用章,在名称、式样上应与正式印章有所区别,报上级领导机关或业务主管部门批准后自行刻制。

第五章 印章的刻制、管理和销毁
第二十条 制发印章机关,对印章的刻制和发送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省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加强管理,严格手续,确保安全和质量。
第二十一条 刻制单位印章和各类专用章,必须持相关证件在所在地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办理准刻手续后,到公安机关指定的刻字单位刻制。当地因技术所限不能承制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出具证明,指定到西宁市刻制,刻制前须到西宁市公安局再次办理准刻手续。未经公安机
关批准,任何刻字单位或个人不得承接刻制。对未经批准,私自承制、伪造印章和使用伪造印章的,应当依法惩处。
第二十二条 各单位应建立健全印章管理制度。印章要指定专人保管,使用时要严格审批。对本单位印章保管人员要进行详细登记,掌握情况,并报上级领导机关或业务主管部门备案。对丢失印章和违反规定使用印章的,应当根据情节追究保管人和责任人的行政或法律责任。
第二十三条 单位印章,如因机构撤销、变动等原因停止使用时,应将原印章缴回制发机关封存或销毁。单位变更名称或印章损毁需重新刻制时,应向制发机关重新提出申请。新印章在制发机关行文启用后,申请制印单位凭本单位介绍信到制发机关领取,同时缴回原印章。
第二十四条 印章遗失,应及时向原印章制发机关报告备案,并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声明作废。刻制新印章必须提交原印章印样和声明作废的报样,按本规定重新申请。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省政府办公厅负责对全省国家行政机关各单位印章的制发、管理、销毁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会同有关部门查处。
第二十六条 本规定由省政府办公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过去有关印章的规定,如与本规定不一致,以本规定为准。
第二十八条 全省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凡与本规定不符的现有印章,于1998年5月1日一律作废,停止使用。



1997年12月30日